華夏 成年禮 : 冠禮, 笄禮


中國古稱 “”, 中國現稱 “”, 海外中國人自稱 “”,” 代表什麼


中國自古就有 “禮儀之邦” 的稱謂,“華夏”一詞在 《左傳》疏註 中國有 禮儀之大,故稱;有 服章之美,謂之華”。 這個 “” 的 “” 字,就是指我們漢民族 “禮儀之邦” 的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的傳統禮儀。

衣冠 是我們漢族 禮法制度 的 社會文明根基,但滿清 37 年血腥殘暴 “剃髮易服1. 2. 3. 4. 5” 可悲政策, 逼使漢民族服裝 從此消亡

更可悲的是,隨著漢服的消失,華夏社會文明根基之一的 “禮法制度” 也隨之解體。

最終, 1683, 反覆無常 叛將施琅 1 . 2 攻陷台灣,施琅妻子在台灣看到 金錢 鼠尾1 .2 的施琅,怒斥施琅無恥與之恩斷義絕,自刎而亡。“衣冠上國” “禮儀之邦” 的華夏文明根基 開始從神州大地消失。

如今,中國的傳統禮儀 失落得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的蒼白。
沒有了 華夏傳統禮儀,“” 一個原本令人 驕傲自豪 真實的名詞, 如今變成了一個 蒼白空洞 毫無意義 喪失靈魂的 虛詞。

原本令人自豪的, 有高尚道德的 “禮儀之邦” 中國,如今已淪落到面目全非, 道德禮義盡喪, 令人羞愧的 “無禮之國1 .2 .3

漢服 不是一個 終點,而是一個 始點。所以在復興漢服的同時,復興禮儀 也就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漢服運動是先以衣冠 重建漢民族的 記憶,尊嚴 和 自信, 進以衣冠彰顯 華夏禮儀,再由禮儀孕育 傳統節日,禮義廉恥, 仁義道德,氣節風骨, 敬天法祖, 進而復興 華夏文化, 以至於整個現代華夏文明復興。 因此,漢服背後其實負載了一個深重廣遠 復興現代華夏文明社會的使命和期望。 是一個非官方 民間自發的華夏社會文明復興運動。 故有人評說“中國絕少有那個文化領域, 能像漢服群體這樣, 執著于站在華夏傳統整體復興的角度而立論”。

在韓國和日本,每個年輕人都會穿著鮮明美麗的民族服飾,舉行莊重的成年禮,但是,又有多少中國人知道 和服 與 韓服 都是源于我們 華夏民族的漢服!日本的 和服在 日本 還被叫作 “吳服” “唐衣” 就是因為它是在 中國三國時從吳國 即蘇州江浙一帶傳去日本的, 而日本貴族服裝則受唐朝影響更深。

日韓的隆重傳統成年禮儀讓人深深感動,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日韓的 成年禮 也是 源自中國。然而,在漢服運動之前 那些美麗而莊重的成年禮在中國本土卻早已無影可尋。

我們華夏的成年禮,男子的是 “冠禮”,女子的是 “笄禮” (笄是一種髮簪)。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醒他們從此正式成為跨入社會的成年人,通過莊重的儀式,讓青年男女從中真正認識和牢記作為一個成年人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在過程中,受者先後更換三次不同的傳統漢服和髮飾。三次加笄或加冠,古代稱為 “三加”,象徵著成長的過程,代表著不同含義,一次比一次重要。第一次拜,表示感激父母養育之恩。第二次拜,表示對師長和長輩的尊敬。第三次拜,就不會像古時的忠君思想,而相應地是向黃帝或孔子像及國旗行禮,表示自己弘揚華夏文明精忠報國的決心。

簡化的 冠禮 / 笄禮 儀程

 

2006中國政府 正式認可 —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民族服裝 — 的始末

為何要復興 漢民族傳統民族服裝 ——漢服 ?

漢民族在 : 2008 北京奧運會的 尊嚴

復興漢服 應該同時走 3 條路 : 廣袖禮服 , 窄袖常服 , 漢服時裝



中國古稱 “”, 中國現稱 “”, 海外中國人自稱 “”,” 代表什麼
首頁 Hom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