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網絡有限公司 承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海外簡體 中文繁體 大陸讀者高速通道 ->  大陸簡體
首  頁 | 大陸新聞 | 台灣時政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情聚焦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社會百態 | 體育縱覽 | 娛樂休閑 | 人物天下 | 文萃大觀
時事專題 | 輿論參考 | 圖片新聞 | 時政專訪 | 中評電訊 | 中評月刊 | 出 版 社
   1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時評
看看二百年前的中國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24 07:48:37  


  眼下如果打開一張外國報紙,很難找到沒有關於中國的報道。很顯然,一股“中國熱”正在全球的大多數地方出現。這讓人聯想起200多年前歐洲的“中國熱”。同樣是對中國的熱情關注,內容却大有差別。 

  18世紀左右,中國成爲了歐洲關注乃至學習的目標。中國的哲學思想成爲歐洲知識界反封建和反宗教專制的利器,成爲歐洲啓蒙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 思想動力。法國啓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家伏爾泰極力推崇中國文化,以中國文化來抨擊歐洲宗教的黑暗和專制,幷大聲感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大不 幸!”當時法國主要哲學思想流派百科全書派以及重農學派等,都從中國哲學中汲取很多營養,推動法國的思想啓蒙運動。百科全書派最重要的思想家狄德羅曾這樣 評價中國:“中國民族,其歷史的悠久、文化、藝術、智慧、政治、哲學的趣味,無不在所有民族之上。”重農學派的始祖魁奈,因自信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被稱 爲“歐洲的孔子”。 

  中國文化和哲學對德國近代哲學思想發展的影響,也明顯可見。萊布尼茨是承認中國文化促進西方發展的第一個人。萊氏弟子、哲學家沃爾夫因極力贊 美儒學輕視基督教,結果被驅逐出國境。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影響。德國最偉大作家歌德對中國文化也極力推崇,他大量 閱讀來自中國的著作,學中國詩的體裁做詩,學寫中國字。 

  當年歐洲的這股“中國熱”,給歐洲人帶來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許多歐洲人尤其是當時的上流社會,都以學習中國風格爲榮,繪畫、室內裝飾、建 築、傢具、瓷器、紡織品等都模仿中國的風格。法語中甚至有一個專有名詞Chinoiserie來形容這股學習中國文化的浪潮,意思就是“中國風”或“中國 熱”。在今天歐洲各地,仍然有許多建築顯示出這股中國熱的烙印。德國波茨坦無憂宮里的中式茶亭,英國的逑園寶塔,瑞典、丹麥的中式凉亭、維也納的美麗泉宮 里的中國房間以及許許多多的瓷器、傢具用品和大量的中國風格的繪畫,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中國熱”的情形。 

  今天,中國又“熱”起來了,同樣在歐洲也很“熱”。但是不難看出,今天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對中國的關注,更多的是出于經濟目的,主要是看中了 中國這個大市場。筆者最近幾年在德國做記者,親身經歷德國政界和經濟界對中國的關注,多是局限於經濟和投資話題。這種“熱”在別的歐洲國家也大同小异。雖 然這其中也有一些文化交流,但是文化很大程度上還是裝飾作用,重點還是爲經濟和商業交流服務。當地人談到中國文化,印象中的還祗是武術、京劇臉譜、大紅燈 籠等。 

  從200多年前和今天的兩股“中國熱”中,我們也許應該反思我們對自己文化的態度。當年的“中國熱”上演的時候,其實中國已經到了開始衰落的 程度,但這個文明古國體現出來的整體風度依然讓歐洲人景仰,在歐洲人看來,中國仍然是一個從物質到文化都讓人敬佩的國家。而有見識的歐洲思想家們努力借鑒 中國文化,也側面印證傳統中國文化思想的彌足珍貴之處。 

  如今,外國人從中國的一些文化推介中看到的那種能够震撼他們心靈的東西幷不多。在對外交流中,中國還存在大規模的文化赤字。比如,這幾年中國 引進圖書和出口圖書的比率依然高達7∶1左右。此外,中國出版的外國書籍多來自歐美國家,而絕大部分圖書出口的目的地却是東南亞等地,尚未形成影響全球的 文化力。 

  歌德在1827年與助手的一次談話中,曾這樣評價心目中的中國人:“那些人幾乎和我們有著同樣的思想、行爲和感情……祗不過在他們那裡,一切都來得更加明朗、純潔,也更符合道德。”要是讓歌德評價今天的中國人,也許說的會很不一樣吧。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趙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 本網内容授權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